裝修套餐公司是不是陷阱也要看這家公司的具體操作行為,要問清楚套餐包含的具體詳細的內容。某些公司會以低價切入,而后在后期高額增項。他們在前期會因為你不懂裝修而隱蔽很多不包含的項目故意不和你提,等你簽訂的合同的時候會告訴你一些 不包含的項目,比如管理費、稅金、水電路改造等。
以下是裝修中的陷阱
陷阱一:偷工減料家居裝修有陷阱裝修公司或工頭報價時由于業主更多地會關注單項的價格,而經常忽略工藝說明,尤其是用什么材料、什么規格、什么等級以及甲醛、苯含量等方面的規定。拆招:一定要當面核實清楚材質、規格和等級,并落實到紙面上,作為合同的附件出現,以免自己后悔莫及,打起官司或申辯的時候沒有證據也說不清楚,任由裝修公司隨意提供不合格、不環保的材料。
陷阱二:工頭隨意增加項目裝修公司或工頭隨意有“創新”,要求增加工程。有些裝修公司或工頭在報價的時候會故意把一些必要的工程舍棄掉,等簽了合同報完價后再“增添”項目,提醒你當時忘了寫了,這個時候的單價就不是由業主說了算了,而是由他說了算,而且報的價格往往比較高。拆招:簽合同前多征求已經裝修過的人,或者是監理或者是橫向比較其他裝修公司的報價單,看看有沒有必須要的工程確被有意刪減掉的。當然自己也不要隨意增加可有可無的項目,因為這個時候裝修公司或工頭總會狠宰業主一把。
陷阱三:材料進場時提供劣質產品雖然在合同上和報價單上寫得很清楚,該用什么材質、什么規格、什么等級的產品,但一些抱有僥幸心態的裝修公司或工頭總會鋌而走險,改頭換面來個以假蒙真,如果業主不細心、不關心的話,劣質材料就這樣偷偷進場了。拆招:材料進場的時候,最好要自己親自到場,帶上合同和報價單,并請懂行的人或監理到場一起驗收。并在合同簽定時規定,工頭進任何一種材料必須提早通知業主本人或監理,否則材料出現任何問題責任和誤工均由裝修公司或工頭負責。
第一:裝修合同陷阱
現在的裝修公司有很多家裝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故意增加一些裝修項目,如,不需要做梁的地方增加一個梁,不需要的地方非要吊頂。這樣一下來整個房屋的裝修報價就高出了很多,相對來說裝修的報價也就高出了很多。設計師這樣做的目的是如果提高了裝修報價,那么設計師所獲取的提成也就高了很多。
業主在裝修房屋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居住需求。如果在裝修設計的中發現造價較高,有沒有很大的實際價值的項目,在裝修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要求。
現在很多建材商家都和設計師是私下約定好了的嗎,只要是裝修設計中使用了建材商家的材料,那么建材商家就會給設計師一定的回扣。很多設計師在設計裝修的時候就會故意使用這些有回扣的材料。即便有其他價格比較便宜、裝飾效果更好的裝飾材料,設計師在設計中也不會采用,結果讓消費者花冤枉錢。
在裝修的時候要對目前的裝飾建材市場有個大致的了解。那種材料合適我們的房屋,這些材料的零售價等等,我們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如果消費者在設計中堅持自己的想法,刪去了多余的設計,而且選擇的材料又比較便宜,設計師仍有辦法來增加預算。即在測量時,有意多報、謊報,加大工程量。例如在計算涂刷墻面乳膠漆時,沒有將門窗面積扣除,或將墻面長寬增加,都會導致裝修預算的增加。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合同中注明,裝修費以實際發生金額來計算,多退少補,這樣您在工程驗收時,可以將工程實際發生面積再仔細丈量一次,并依據這個數據來付工程款。
第二:裝修價格陷阱
1、 遺漏某些硬裝修。主材裝修報價單上被刻意遺漏了某些主材,業主被這種整體價格合理的報價單吸引而爽快簽約。但是在日后的裝修過程中,業主會發現如果缺少的哪些主材其裝修根本無法繼續,所以業主不得不再為這些主材加錢。所以,要化解這一風險,業主必須要求裝修公司在裝修合同或者協議上寫清楚所有主材,且標明購買者是裝修公司還是業主自己。
2、施工工藝含糊不清。在查看報價單時,很多業主都抱著一個數字差錯會造成損失,而文字說明肯定沒法做手腳的心態,所以在看報價單時光看數字、不看文字。但是,事實并不是業主想的那樣。無論是墻面涂層施工、地板施工、下水管道施工都有各自的施工工藝要求,中間漏過一道工序,在未來的生活中就可能給你造成很多麻煩,墻面掉漆、衛生間滲水等問題大都是裝修施工工藝不過關導致。因此,業主最好多學一點裝修常識,盡量了解關于室內裝修的各項工程施工工藝標準,定期去裝修現場了解進程,這樣有一定的防范作用。
3、拉低某個單項價格。在裝修之前,業主一般都會咨詢已經裝修過的朋友或者是從事裝修這一行業的朋友、也有是直接去市場上去了解一下裝修的一些材料的價格,避免自己在看報價時被裝修公司欺騙。但是,事實卻是,很多業主了解的信息大都是片面的。比如業主知道地板、瓷磚目前的單價,但是并不一定了解地板安裝、貼瓷磚的人工費用,于是他把地板、瓷磚的價格砍下來了,卻在人工費用上吃了虧。所以業主看裝修報價單,不要只盯牢某個項目的單項價格,而是要綜合人工、損耗等各方面費用以及其他項目的費用來看。
一:巧設合同陷阱。混淆材料籠統報價,混淆概念多算費用是個別家裝公司慣用的伎倆。簽約時將某一材料籠統報價計算,施工時更換單項材料,從中賺取差價。此外,還炮制一些不具體或可多種解釋的條款,借以金蟬脫殼。
二:低報價招攬業務,開工后再增項。個別裝飾公司在客戶要求報價時,采用”低開高走“的辦法,先刪減項目給出低于其他公司的報價,吸引消費者簽單。在施工過程中,再把刪減的項目作為增項,把錢漲回來。完工后,消費者發現,結算的費用比預算要高出許多。
三:設計師故意增項,多拿提成。有的設計師在接單后,為了多拿公司的提成,不顧消費者家中的實際情況,故意增加裝修項目:如不需做隔斷的地方添個隔斷,沒必要吊頂的地方吊頂等等。通過一番”設計“后,裝修報價大幅高于原預算。
四:謊報測量面積。個別裝飾公司在施工面積上謊報、多報,如在計算涂刷墻面乳膠漆時,沒有將門窗面積扣除,或者將墻面長寬增加,以增加裝修預算。
五:材料采購以次充好。在包工包料的裝修中,個別施工隊在采購材料時做手腳,有些以低劣的商品冒充名牌產品,以低價次品充當正品等等。
您的意見或建議就是我們的動力!